4月9日消息,德邦快遞日前發布2018年度報告顯示,在2018年,德邦快遞大件快遞業務收入為113.97億元,同比增長64.50%;快運業務收入112.06億元,同比下降13.76%。集團快遞業務營收首次超過快運,交上了宣布戰略轉型以來的首份成績單。
回顧德邦的快遞發展史可知,在2013年間,德邦正式開始以大件快遞為切入點戰略布局快遞業務,并推出了一系列快遞服務產品。2018年7月,其更是正式宣布更改公司品牌名為“德邦快遞”,全面發力大件快遞業務。到了今年3月,德邦快遞又啟用了全新升級的品牌視覺形象,進一步凸顯大件快遞服務。
針對今后的發展戰略,德邦方面也表示,要在大件快遞方面進一步加強,通過技術整合、智慧賦能等舉措實現降本增效,并不斷優化客戶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和黏性。在物流行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時代,向華為看齊的德邦也在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目前,德邦已聯合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公司飛步科技、中國郵政EMS,共同建立了多條L4級別無人駕駛物流線路,無人駕駛貨運車進入常態化聯合運營階段。上月31日,德邦快遞還正式啟動了無人機試運行,成功完成首次試飛。同時,在基層員工激勵方面,其則拿出了價值2340萬元的金磚以獎勵快遞員。
本次德邦快遞業務的成功反超,也意味著集團正式成為了以快遞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快遞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起來。不過盡管如此,德邦快遞業務的發展也并非暢行無阻了。隨著快遞業務量的逐步增長,德邦或將正面迎上順豐以及通達系等快遞領域的老牌玩家,與他們相比,德邦的優勢并不明顯。
此外,雖然德邦快遞業務走向良好,但其曾經的主業快運業務營收卻出現了縮水。官方給出得解釋為,主要受公司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整車業務處于戰略調整期,業務量有所收窄帶來的綜合影響。而與此同時,順豐等快遞企業卻還在往重貨、快運領域進行緊鑼密鼓的跨界布局,阿里、京東等電商物流企業也在一旁對快遞快運領域虎視眈眈。
并且,就德邦目前主要面向的大件快遞市場而言,其現有的業務量和市場份額也有限。更何況與小件貨物相比,大件快遞領域本身也還尚存著諸多痛點待解,譬如老生常談的“大件歧視”、成本高等。集團財報就顯示,人工費用及運輸費用成本合計在德邦2018年營業成本中的占比已經達到了 81.77%。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月德邦則又有一高管董事兼副總經理韓永彥宣布了離職,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如今,在各方企業都在進行多元化布局,以期于為未來市場上的綜合化競爭奠定基礎的當下,德邦如果在快遞業務的發展上并沒有追上其他頭部企業的步伐的同時,其快運業務市場份額占比還進一步下跌的話,集團所面臨的挑戰或將越來越嚴峻。